吴利明:用红色信仰,书写生命华章

时间:2025-10-28浏览:10

  

【人物简介】吴利明,丽水庆元人,中共党员,我校中文822班校友。十六载军旅生涯磨砺初心,从丽水市莲都区委常委、区武装部上校政委岗位转业后,先后在市级文化广电、交通运输、红十字会、档案等部门任职,凭借对红色事业的执着与多元才华,他逐步成长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以二十余年坚守,在浙西南大地上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

  

循着那抹红,守护红色“根脉路”

从身着戎装的军官,到深耕地方的红色文化守护者,他用二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红色长征路”。为挖掘浙西南革命历史,吴利明把业余时间全部“押”给了红色寻访他跋山涉水遍访革命旧址,聆听老人口述历史;他不畏艰险,常常自费探访偏远遗址。

除了实地走访,他还潜心整理研究红色历史档案,在泛黄文献中抽丝剥茧,还原历史原貌。同时,他积极推动红色精神传播,义务开展红色主题讲座百余场,走进机关、学校、企业,以生动讲述激发听众对革命历史的共鸣。通过吴利明的不懈努力,经他挖掘整理的红色史料,已成为浙西南党员干部、部队官兵、青年学子汲取精神力量的“活教材”。

这份对红色历史的执着,还让他促成了一段跨越八十载的“红色回响”。十多年前,吴利明在翻阅《中国共产党庆元历史(第一卷)》中注意到一段关于“官塘小调”的记载,中共党员倪洪兴依庆元地方戏种 “官塘小调” 填写抗战歌曲。带着疑问和热爱,踏上了漫漫寻访路,多次回乡走访老人、咨询戏曲艺人,却始终未寻得曲调踪迹。直到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之际,他在浙西南红色文化研究会活动中向我校退休音乐教授提及抗日战歌“有词无曲”的遗憾,由此点燃丽院人的红色情怀,通过发动多方力量寻访关键录音、依录音规范整理乐谱、悉心保留方言韵律,《官塘小调》终于重新奏响,让浙西南抗日烽火中的歌声跨越时空重生

  

  

  

循着英雄迹,以笔墨定格“红色记忆”

二十余载笔耕不辍,吴利明以多元红色作品构筑“红色记忆工程”,让革命历史焕发新生。

2005年,吴利明出版首部图文集《红色旅程》并向高校捐赠,开启红色创作宣传之路。随后推出纪实文学“血战东南”姊妹篇《挺进师》《先遣队》,首次以文学形式完整再现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挺进师的战斗历程,刻画上百位英雄形象,并由《处州晚报》连载百余期,2018年姊妹篇荣获丽水市“瓯江文化奖”,使“挺进师”为浙西南革命精神象征。他出版《红色印记》《烽火英雄》《峥嵘壮歌》等口述史与摄影作品集,以文字和影像记录革命遗址的沧桑,凝固革命先辈英勇不屈的瞬间;主编《挺进师与丽水》图书及组织拍摄红色微电影广受好评;其中《一份嘱托》荣耀2021年全省微电影展示活动“十佳影片”;与他成果一同整合而成的“浙西南红色记忆”项目入选浙江省“浙档精品”十大品牌。尽管屡获全国、省、市级荣誉,吴利明始终谦逊,自称“记录者”,希望更多人铭记革命先辈的英勇与老区人民的奉献。

  

  

沐着红色风,耕好乡村“振兴田”

从退役到退休,吴利明始终以行动诠释“红色追光者”的使命,将红色研究与乡村振兴实践紧密结合,持续助力浙西南老区发展。

长期致力于庆元景宁边区这片全省最大红色空心化乡村的振兴工作。自2016年起,他通过调研撰写《红色驿站:拓展浙西南革命历史空间》《红绿生金:庆景边红色乡村共富之路》《庆景边革命老区共同富裕之对策建议》等10多篇研究文章,推动红色资源转化与产业融合;担任浙西南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后,牵头设立红色文化与共同富裕课题并组织实地走访,向组织呼吁加强对老区的干部交流与人才支持。他积极推动理念落地,兼任乡村振兴顾问,自费注册农产品品牌、引入民宿产业、建立合作社与艺术写生基地,拍摄乡村振兴微电影,并捐出售书所得设立专项基金,持续支持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事业,期盼建成“浙西南第一苏维埃展示中心”,探索红绿融合的发展道路,助力老区共同富裕。从铭记殷殷嘱托出发,用二十余年的坚守,熔铸了一名共产党员与退役军人的忠诚与担当。在浙西南这片红绿交织的热土上,他依然步履不停,继续担当着一名红色“追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