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军工半工半读时期五所军工学校成立,在那样一个举国维艰的年代里,学校的创办环境异常艰难。然而,艰难的时光里总有一群年轻的学子,激荡青春,在历史的长河里勇往直前。浙军工半工半读时期的八位校友为“三线”建设付出了他们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为国家的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他们是浙江“三线”历史的经历者,也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理想之火不可灭,生命之树要常青
金碧辉,浙西一校校友,原浙江仪表厂党委书记。
20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动荡,国际关系紧张,为应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国家提出“半工半读”的方针,在浙江地区设立学校,紧急招募一批学生作为储备人才,目的是为军工行业培养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当时17岁的金碧辉就是其中一员。
由于项目的仓促上马,学校并未完全建成。尽管条件艰苦,但是这一批满怀热情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工程当中去。金碧辉说,那时学生们多是起早贪黑参与建设,称作是“两头黑”。对这些充满革命热情的学生来说,那段日子虽然辛苦,但相当充实,是他们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段日子,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后来,在这一批学生中,大部分人都成了军工行业的核心骨干。
金碧辉提到,浙西一校校址设在淳安县百亩畈公社横沿大队,当时教学、宿舍与办公用房是租用村社公房及村民私宅的,食堂由大队养猪场改造而成,操场、篮球场是师生利用每天下午的劳动时间平整建造的。那时横沿村尚未通电,夜晚,浙西一校的同学都是在昏暗的民房中挑灯夜读。
“那段在浙西一校的经历对我来说不仅仅只是学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磨砺出良好坚毅的品格,这也是我终身受用的东西。即使环境在艰苦,也绝不要轻言放弃。有时候回头想一想那样的困难都经历了,还有什么事能让我轻言放弃呢?年轻人也是一样的,要向前看,不要抱怨现在的生活有多么的不容易,要相信自己,再多的不易都是可以挺过来的,不要让自己轻易地被打倒!”金碧辉说道。
带着对母校别样的亲切,金校友还特地抒发了对母校年轻学子的寄语:“首先,多读好书;再次,踏踏实实做事。年轻人,理想之火不可灭,生命之树要常青。未来是你们的,青春无限的你们,要有张扬青春的气魄和踏实做事的品格!”
最不能舍弃的是爱国精神
俞正荣,浙西一校校友,原浙江光华厂副厂长、公司办公室主任。
“当年我们这五所军工技校是鉴于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下创办起来的。五所军工技校不但为浙江军工厂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劳动力,为确保各厂的军品早日投产供应部队战备准备打仗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培养了许多的优秀人才,他们在各厂走上了不同的领导岗位并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五所军工技校的领导和老师功不可没,没有当年五所军工技校的培养教育就没有我们成就的今天。”俞正荣如是说。
提及当年求学、就业经历,他说:“我20岁时从绍兴到三线厂学习,为三线事业贡献了我毕生的精力,我问心无愧。虽然很艰辛,但是我感到很光荣。我们都是穷苦出身,心思很单纯,凭着一腔热血,再苦都能够坚持。所做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安全,我们的付出很值得!”
他认为,当下年轻人最不能舍弃的便是爱国精神。尽管中国的综合国力目前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可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的。我们要实事求是,稳固地走好中国之路,将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此外,年轻人还需具备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奋斗,不计较,心甘情愿。
最后,他对丽院学子寄语:“趁年轻打好基础,保持心态平和,遇到挫折时要保持从头再来的心态,不要自卑,不要封闭生活,要怀有对生活的憧憬,道路还长。祝前途光明!”
珍惜时光,不负青春
俞瑞康,浙西二校校友,原绍钢集团机电设备安装公司经理、法人。
“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哪怕人生漫漫,路途艰辛,若是曾经有过奋力一搏,待银丝满头之时才有静看江山的闲情逸致!
“在那个年代,我们的环境条件并不好,学习设备也没有,但是就这么埋头苦干,也就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时代的发展很快,你看现在的我们生活环境多好啊!”俞瑞康笑着跟我们说道。历经了岁月的洗礼,此刻的他面对过去的种种已是淡然一笑,而那时的他风华正茂,一如此时的我们。在时代的大流里,面对激荡漂流,他却不曾退缩,咬紧了牙关度过了一阵又阵的浪潮,读书工作,再读书再工作,他告诉我们:“只要沉下心来去做事,你慢慢就会发现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得到宝贵的经验。”
对于纷繁世界里的当代大学生,俞瑞康说道:“首先我们要确认该做什么,想做什么。有了目标以后就要坚定认真,一件件去完成,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
“现在的学校条件那么好,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里的环境设备,珍惜大学时光,将基础打扎实,深入地学习,不论在哪里,不论做什么,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同学们也要多接触新鲜的东西,广博的知识面会提高我们的自身修养。”俞瑞康侃侃而谈,言语之间流露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花落尽见真纯。在这急景流年的时光里,我们更应该坚定自己的梦想,珍惜当下的时光。正如俞老所说,时代给了我们美好,那就让我们在这样年华里,不负青春。
充满热血,顽强拼搏
王志炜,浙西二校校友,原东方厂车间主任。
王志炜提到,因当时国家的特殊情况与特殊环境,加之复杂的国际环境,国家实行半工半读的办校方针。期间,王志炜应国家号召进入国防工业统一管理的位于千岛湖军工厂——浙西二校,成为特殊时期一批国家军工生产需要的技术人员中的一员。王志炜回忆道,由于办厂仓促,学生较少,在65年入学后还去过南京进行七个月的针对性培训,之后陆续到上海等地进行各种类型的考察培训。
“我们那时候条件十分艰苦,但我们还是很开心。”由于校区在偏远地区,干旱的土地上,只有成片的玉米,连蔬菜都十分罕见,时常断水断电,过着两头黑的日子。刚开始王志炜不是很适应学校环境。在蜡烛下看书的滋味虽说不好受,然而,在那个时代,能够拥有一个学习机会已经是非常难得了,更何况能够提升自己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这确确实实令他的胸腔中充满了热血与激情,激励他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也能咬紧牙关挺过去。
在社会不断改造的情形下,王志炜为求自身更好的发展主动要求调到浙江绍兴一所铜矿工厂做机械加工工作,尽管条件依旧艰苦,他运用所学知识与长年积累下来的工作经验,,通过一步一步的努力,成为了一名车间主任。
“希望你们在如此优越的学习环境下,比我们这一代有更好的发展。”王志炜对现在的年轻一代校友提出了建议与期望:“珍惜当下,不要辜负党和人民对你们的培养。”
浓情系母校,寄语后来人
蔡月烟,浙南一校校友,原新华厂纪委副书记,湖州校友会秘书长。
岁月有印,流水无痕。六十一年的光景,将知识青年蜕变成了博识涵养的老者。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蔡月烟看着这样一群相识多年的校友,感慨万千。他说:“我们这一辈的老校友,都是多年未见的,当我们时隔多年重逢,很多人都是热泪盈眶的。”
蔡月烟谈到,1956年的九月,在前路未知的情况下,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跨入浙南一校的校园。举国维艰的时代里,就着咸菜、干饭,他们学得快乐,做得认真,在半工半读中,一步步向前。 “我们这群学生统共只有三四百人,每一个人都在坚持捱着寂寞,捱着饥饿与窘迫,在努力地学习着。这种精神,这种氛围正是当今社会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他精神矍铄,畅谈了大学时期从学校步行到北京,并受到周总理接见的经历及参加工作一点点学习进步的过程。提及当年,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充实与美好。
“我的这批老同学,因为工作性质,都是需要保密的,他们是一群为国奉献的无名英雄”。蔡月烟感慨道,“虽然从步入大学到从事工作,每一步都走得艰辛。可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要是能为祖国、为党奉献一份力,牺牲小我又有何俱!”这正是因为心中有国,所以无怨无悔。
对于我校筹备创业的莘莘学子,他提到,“当前的时代,科技发展进步,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越来越广泛。因此学生们不能拘束于书本知识,还要在实践中自我历练,收获经验,发展创新,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同时他也指出了当代大学生的通病,“学生们太过浮躁,必须沉下心来,用心才能学好做好。”他强调,“凡是有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的就定能获得伟大的成就。”这是他人生道路的准则,也希望丽院的学子能够谨记并为之持续奋斗。
不畏困苦,迎难而上
楼发森,浙南二校、四校校友,原东风厂技术员。
回忆起年轻奋斗的日子,楼发森依然是踌躇满志。“我年轻的时候谈不上创业,算是打工吧,那个时候想的就是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当时的环境非常恶劣,条件也很艰苦,可是这些并没有打倒我们,我们想的就是好好提高自己的技术,将企业做好做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那些恶劣的条件磨练了楼发森坚忍的性格和谦逊的品质,铸就了其当时迎难而上的决心。
楼发森提到,当时去浙南二校学习时,因学生宿舍还在建造中,学生就睡在没完工的宿舍用稻草铺的水泥地上,或住在山上的破庙里。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师生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将破旧的教室、宿舍、礼堂、食堂修缮一新,将校园里的杂草清除干净,平整好操场,架起篮球架、排球网。
“在这么多年的学习和工作历程中,最不能让人忘怀的是那时良好的风气和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离开军工工作三十多年了,但每每回忆起军工生涯总是叫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千,同学情、军工情将与生同在。”楼发森感慨道。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丽水学院了,学校也是变得越来越好了,现在对比起我上学的那个时候,真是为丽水学院感到高兴。”作为我校的校友,楼发森对我校目前的发展做了充分的肯定。“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还是更要注重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抗压性能力,为时代输送出一批批有真才实干的人才。”楼发森对我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勤奋是成功之母
吴金根,浙南二校校友,原中电科技集团研究所装备保障部负责人。
吴金根回忆起读书时的生活,最先想起的便是那一栋两层楼的教学楼和庙里的简易宿舍。“我们住的寺庙在半山腰上,都没有自来水,全校300多人只能靠井水维持生活所需。”如此艰苦的条件并没有成为吴金根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反而成为他努力奋斗的动力。
“读书最重要的就是靠勤奋,成功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要靠长期努力慢慢积累财富。那时候我们拼的不过就是成绩,大家都挑灯夜读,毕竟读书是一件事在人为的事情。付出的多,回报也自然多。”吴金根说道。
作为一名国防企业的管理人员,他始终秉持着一切不能为个人,坚持为国家国防作贡献的科学精神。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中国人只有走自己的道路,依靠当前国家优越的制度,才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他说,学习是有内在规律的,只有多读书,勤奋读书,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才有资本以理服人。大学专业是每个人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就像三角形,底边越宽三角形就越稳定,侧边发展也就越好。
“现在的大学生,有必要掌握1-2门外语,掌握一门基础语言作为自己的外语工具。”吴金根在集团所负责的是为部队提供高科技部队装备,当然,在这种国防力量日益强大的今天,只有做到与对方“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所以语言的流通和融入也是一项必备的技能。
勤奋,这两个简单而扎实的字眼。吴金根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持之以恒和日积月累的努力,才能聚沙成塔,达到理想的人生目标。
坚持就是胜利
寿慧绪,浙南三校校友,原丽水工业学校图书馆馆长
回忆起那个年代的学校,寿慧绪说:“我们那个年代可以说学校都没有学校的样子,整个校区杂草丛生。为了防止敌人的飞机轰炸,学校没有校园,没有教学楼,没有图书馆,没有正规的师生食堂和宿舍,学校是借用当地生产队的仓库和一个尚未投入使用的养猪场作为校舍的。尽管如此,当时的我们还是干劲十足,因为在那个年代能吃上商品粮,拥有稳定的工作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作为原丽水工校图书馆的馆长,寿慧绪提起图书馆的创立还是难掩满脸的激动之情。当初的丽水工校图书馆就是由她从无到有一手创办的,虽然创办初期也遇到许多困难,但是他们都一一克服,坚持了下来。她并不是图书管理相关的专业的,于是她去了杭州无线电工业管理学校(如今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习了一个月,才逐渐掌握图书管理相关知识。当时图书馆只有两名工作人员,资源极少,拥有图书不过1000余本,后来学校合并图书资源才日益丰厚,扩大到五六万册,虽然和现在的图书馆没办法比,但在那个时候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
“未来是你们的,你们应该学会多吃些苦,利用好的条件,多看些书,能多学一些是一些,在这个学习的黄金时期,打好基础知识,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每当你们辛苦的时候,想想我们那个时候创业吃的苦,咬咬牙,就能坚持下去了。”
记者手札:时间如流水,它总在千淘万漉中吹尽狂沙,流露出感人至深的情怀与智慧。老一辈的他们在历史的涤荡中,去尽纤尘,用最质朴的语言,最真实的行动告诉我们:“珍惜当下,珍惜青春,珍惜拥有的一切。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要轻言放弃,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勇敢地前进!”